2011年9月16日 星期五

社區幸福方案的創新模式


 作者:周才忠 (首稿2011/9/17)(更新:2015/9/2)
如何提昇國民幸福指數,目前蔚成一股新興的國際潮流。這到底要怎麼去做呢?也許是不少政府官員或助人專業者心中共同的疑問。國外最新研究顯示,人類的幸福感(well-being)不外來自個人關係(人際)組織社區自然環境五個層面。現今大部份的人均定位在個人的努力,而忽略其他層面改善或提昇的可能性,譬如建立社會支持網絡、創造正向的組織及社區環境、促進居民生活品質等。值得關注的,多數助人專業領域的價值及訓練習慣聚焦在對個人困擾、問題或疾病的篩檢、診斷及治療之上,而非協助社會大眾過得生活更有意義、快樂幸福圓滿,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思考模式及衡量指標。


2011年9月14日 星期三

建置國民幸福指數的可行方向


作者:周才忠 (日期:2011/9/14)
1970年代,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簡稱經建會)制定「社會福利指標」,而心理衛生專業領域或相關主管機構,至今卻一直未發展出能客觀衡量社會大眾心理健康或快樂幸福狀況的指標系統。過去各級政府主計單位較少規律地收集或建立可用的正向社會指標,其每年或每月會定期公佈的社會指標,多侷限在失業、離婚、貧窮、身心障礙、家庭暴力或兒童虐待等問題比率,而且各「健康城市」計畫中所建立的各項參考指標(憂鬱症照護、藥物濫用率、自殺死亡率等)亦很少是有關正向心理健康的。

2011年9月13日 星期二

台灣幸福政策的回顧與前瞻



作者:周才忠 (日期:2011/9/13)
30幾年前的台灣,即在北中南三區推展社區心理衛生服務,其服務以精神醫療模式發展;立法院在1990年底通過《精神衛生法》,內涵也僅在保障精神病患相關權利。可知我國早期心理衛生的政策是以「病人」為中心,而非"全民"心理健康為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