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5日 星期一

國際幸福指標借鏡─經合組織(OECD)


作者:周才忠 (日期:2012/3/6)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簡稱經合組織)花費將近十年的時間,建構出全球第一個跨國性的幸福指標系統(美好生活指數)。OECD衡量民眾主觀快樂幸福感的實證經驗,頗值得國內在擬訂「國民幸福指數」之重要參考。

        一個人是不是快樂幸福,其決定權是在當事人自己,而不是政府當局或其他人說了就算的。所以,在探討民眾的快樂幸福這個議題上,是不可能不關心民眾的『「主觀」快樂幸福感』的(陳嘉鳳、周才忠,2012)。



        經合組織花費了將近十年的時間,建構出全球第一個跨國性的幸福指標系統,也就是『美好生活指數』(OECD Better Life Initiative, 2011),並出版衡量幸福感的報告(OECD, 2011)。『美好生活指數』的架構含蓋生活品質(健康狀態、工作和生活平衡、教育和技能、社會聯繫、公民參與和政府治理、環境品質、個人安全、主觀幸福感)與物質條件(收入和財富、就業和薪資、居住)兩大面項共11類指標。雖然這些範疇非常廣泛,但也勾勒出一個「美好生活」的內涵和架構,提供各國未來可以努力的具體目標。



圖表來源:OECD, How’s Life: Measuring Well-being (2011)


         經合組織的最新年鑑《Yearbook 2012》指出,「美好生活計劃」(Better Life Initiative)互動指標網站至今已吸引世界各國超過50萬人的瀏覽(OECD, 2012)。OECD在該網站中,提供來訪者以五點選項(-←→+)依序評定『美好生活指數』11類幸福指標的相對重要性(何者是你生活中最為重要的)。依據目前的統計結果(Durand, 2011;OECD, 2012)來看,「生活滿意度」(約占10.3%)居首,「健康」次之。其也分析不同年齡者的看法差異,如年輕人較重視「工作和生活平衡」、「收入」與「就業」三類,老年人則在意「健康」與「環境」面向。各類指標相對重要性的排序結果,就男女性別(男63%、女37%)而言,具有一致性。總之,就民眾的角度來看是以「主觀幸福感」的相關指標(生活滿意度)被其視為第一優先重要的。此外,一套完整的幸福指標系統可能也要考量到不同年齡層的偏好面向。


 圖表來源:Martine Durand (2011)


       在OECD(2011)出版的《How’s Life: Measuring Well-being》報告中,提供了經合組織國家在『美好生活指數』11類幸福指標之間的相關分析。就「主觀幸福感」面向來看,其包含「生活滿意度」與「情緒平衡度(Affect Balance)」兩個次指標。所謂「情緒平衡度」是指某一特定時間點(如昨天)的正向(1~2)或負向(2~3)情緒感受(d’Ercole, 2011)。不同OECD國家在『美好生活指數』中主觀幸福感指標與其他向度指標之相關分析結果,如下表所示。 


         由此相關分析摘要表得知,與民眾主觀幸福感有顯著相關的指標面向,有6類(收入和財富、就業和薪資、居住、健康、工作和生活平衡、社會聯繫),未達顯著相關的指標有4類(教育和技能、公民參與和政府治理、環境品質、個人安全)。其中,9項次指標(家庭可支配所得、家庭金融資產淨值、就業率、平均每一就業者的年收入、平均每人享有房間數、零歲平均餘命、平均每日從事休閒與關照身心靈的時間、有義務教育學齡子女之婦女就業率、社會網絡支持品質)越高的國家其人民生活滿意程度也越高,但有2項次指標(長期失業率、無基本設備的住宅比例)越高的國家其人民生活滿意程度卻相對越低。另外,5項次指標(家庭可支配所得、就業率、平均每一就業者的年收入、平均每人享有房間數、社會網絡支持品質)愈高的國家其人民情緒平衡程度也愈高,但有1項次指標(長期失業率)愈高的國家其人民情緒平衡程度卻相對愈低。

        因此,評估民眾主觀的快樂幸福感個人的生活滿意度或情緒平衡度是關鍵的參考依據,而其深受個人家庭經濟就業收入居住品質健康狀況工作條件休閒生活社會網絡等不同層面的客觀或主觀條件所影響

        執政者對所謂「美好生活」,應該比一般小老百姓有更高的想像、期待或標準。然而,這麼多的面向到底何者需要立即去努力或放在首要的目標呢?從以上OECD的各項指標分析與各國民眾調查結果,我們似乎已看到了答案。

        目前,行政院主計總處在擬訂台灣的「國民幸福指數」時,如何去瞭解民眾主觀快樂幸福感,可能是非常重要且迫切要去做的事情。因為研擬的時程不到一年,而且過去各級政府主計單位尚無定期測量民眾快樂程度或生活滿意度的相關經驗,勢必會是一項相當大的挑戰。另外,OECD建置的「美好生活計劃」(Better Life Initiative)互動指標網站也是值得國內學習的一種作法。其設計了讓訪客評定指標相對重要性的功能,這樣一來,就可以及時瞭解全國或不同群體民眾的相關看法,提供了指標修正、政策或服務規劃等之客觀參考。

       OECD正在研擬《衡量主觀幸福感的指導方針》,其包括如何測量生活環境品質、抗逆能力(resilience)、社會資本等方向(d’Ercole, 2011)。此SWB指引除提供各國政府統計部門參考外,也可能是未來邁向制定相關國際標準的第一步(WEF, 2012)。或許,目前在測量主觀幸福感的做法上,仍有許多需要突破的地方,但是國內主計單位如欲建構出一套讓全民"有感"的幸福指數,就不能放慢在這方面探討的腳步。



資料來源:

陳嘉鳳、周才忠(2012) 台灣民眾主觀快樂幸福感之樣貌與未來之發展方向。「兩岸三地華人社會幸福狀況的探討」研討會論文集。

周才忠(2011) 美好生活的願景與實踐

OECD (2011) How’s Life? Measuring Well-being. OECD Publishing.

OECD (2012) OECD Yearbook 2012: Better Policies for Better Lives. OECD Publishing.

OECD Better Life Initiative (2011) Your Better Life Index.


d’Ercole, M. M. (2011). OECD work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The Asia-Pacific Conference on Measuring Well-Being and Fostering the Progress of Societie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