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13日 星期二

台灣幸福政策的回顧與前瞻



作者:周才忠 (日期:2011/9/13)
30幾年前的台灣,即在北中南三區推展社區心理衛生服務,其服務以精神醫療模式發展;立法院在1990年底通過《精神衛生法》,內涵也僅在保障精神病患相關權利。可知我國早期心理衛生的政策是以「病人」為中心,而非"全民"心理健康為歸。


     1999年,九二一地震發生,迫使政府在災難心理衛生工作上投入前所未有的人力及經費。接續數年間,自殺事件頻傳,衛生主管機關又挹注鉅額預算成立全國自殺防治中心及聘請數百位關懷訪視人員。另外,面對毒藥癮氾濫問題,政府的因應作法也是如出一轍。2009年,莫拉克風災重創南部六縣市,衛生署更編列上億心理重建經費


    十幾年來,台灣心理健康政策總是追著問題跑,充其量僅能做到消極地管控自殺、災難創傷與物質濫用等通報個案或其家屬,而非以科學方法來有效降低心理困擾或疾病的發生率,更不是在積極提昇"一般國民"心理健康(如增進民眾抗逆力、建立社會支持網絡等)
嚴格來說,台灣至今尚無所謂的「幸福政策(well-being policy)。依據行政院100年度施政方針所示,「藥物濫用防治」及「精神病人之醫療照護」被列為重要的施政目標,而「心理健康與快樂幸福」卻未列入優先重點。目前,行政院成立的「心理健康促進」相關跨部會會報也只以強化自殺防治工作為重心,可見多數民眾如何過得更加快樂幸福或生活有意義,並不是現階段台灣領導人及行政部門所關注的焦點。

    明年元月開始,隨著中央組織再造完成,新成立的衛生福利部將下設「心理健康司」,而地方政府亦設置心理衛生專責單位,例如高雄市已拉高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至科室層級,台中市也設立了心理健康科。未來此變革是否再度落入「新瓶舊酒」的循環,仍待後續觀察及評估。



     對於國民幸福翻轉而言,下個十年可能是非常重要的關鍵時刻,國際及兩岸相關趨勢(如政策、指標、方案和研究)日漸成熟,國內正向社會氛圍也在形成之中。台灣的新世紀領導人及各級行政部門如能掌握這波難得契機,勇於跳脫舊有的醫療模式及社福思維,願意"名實相符"地朝向初級預防、全民心理健康促進群體介入的宏觀方向發展,我們台灣民眾的快樂幸福感才有機會獲得實際提昇,『幸福台灣』的國家願景才有可能真正落實的一天。



資料來源:
陳嘉鳳、周才忠 (2011) 海峽兩岸建構幸福社會的契機及挑戰:社區心理學家的觀點。第七屆華人心理學家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
陳嘉鳳 (2010) 以實證為基礎之心理健康政策初探。教育部「大專校院研究人才延攬方案」。
周才忠、陳嘉鳳 (2010) 防自殺不如拚快樂。中國時報「時論廣場」,2010.6.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