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日 星期六

《投書》:拚經濟,也要拚快樂



作者:陳嘉鳳、周才忠   2011-09-26│中國時報「時論廣場」

報載,今年平均每人國內生產毛額(簡稱人均GDP)可望突破兩萬美元,這對執政者而言,真是喜訊。一九九一年,台灣人均GDP只有九千美元,這二十年來,國家經濟發展已有長足進步。但經濟的成長是不是也給人民帶來倍增的幸福感呢?據中研院社會意向及社會變遷兩項調查發現,近年來整體民眾的快樂程度卻呈現下滑的趨勢。


 

經濟成長與快樂未成長的矛盾現象亦出現在其他國家。如英美日等國歷年人均GDP都是繼續成長的狀況,中國大陸從一九八○年代至今甚至躍升十五倍之多。不過,國際綜合研究指出,這些國家人民的平均快樂程度卻變化不大。據全球八十八個國家的人均GDP與主觀幸福感相關研究發現,因經濟成長而能提昇的主觀幸福感是越來越少的。

筆者曾於九十七年底調查全國二十五縣市民眾幸福感,發現離島與東部居民顯著比北部、中部與南部民眾要快樂。我們都知道離島或東部的經濟條件其實沒那麼好,但為什麼當地會有比較多的民眾對其整體生活狀況之主觀感受是快樂的?此可能意味著,經濟的發展與物質的財富可能不是民眾主觀覺得快樂與否的唯一條件。因此,決定國家政策最重要的考量不該只是提升GDP,亦應思考其他民眾幸福快樂感受的議題。

到目前為止,台灣民眾的幸福感在亞洲及世界排名還有很大進步空間。二○○五年,美國蓋洛普民調顯示,在二十七個高所得國家的生活滿意度排名中,台灣位居倒數第四位。二○○六年,英國新經濟基金會有關亞洲國家生活滿意度的調查發現,台灣名列在不丹、汶萊、馬來西亞、新加坡、蒙古等國家之後。以一九八一年至二○○七年「世界價值觀調查」中的五十二個國家之歷年「很快樂」比例的變化來比較,只有六個國家是負成長,而台灣的降幅最大。

一個人的快樂資本和生活品質,往往不是金錢所能買到。二○○八年,在全球金融海嘯襲捲下,造成台灣經濟與產業不小衝擊,雖然多數民眾在當時還能維持自覺良好的心情感受,不過也讓許多人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價值觀。國內的《三○雜誌》調查發現,全球經濟局勢丕變,使得三○世代轉而更加重視家庭、情感生活、健康及人際關係。

回應民眾對快樂幸福的期待,目前我們確實也看到了一些建構幸福社會的契機。例如衛生署公布國家心理衛生政策綱領及著手研擬國民心理健康促進四年計畫、主計處在《二○一○社會指標統計年報》中首度納入幸福指標分析、明年升格改制的衛生福利部將新設「心理健康司」,而縣市政府亦設置了心理衛生專責單位。

如果提昇民眾的快樂幸福感是政府的優先施政目標,找出不快樂的人,提供資源介入改善是一種施政方式;建構自由民主縮減貧富差距實踐包容接納提供多元選擇堅持公平正義落實生態保護形成友善社會環境,以提昇整體國民的快樂程度及生活品質,更是一種積極作為的施政方式。

世界經濟的變化讓許多人對未來前景深感憂心。此現象提醒政策規劃者--除了拚經濟也不要忘了拚快樂」,應定期衡量國民快樂幸福概況、區域分布及生活滿意程度。並依此資料,進一步透過學校、職場等群體或社區的介入,系統性地培養多數民眾的自處或因應能力、健康生活型態;同時提供良好的教育與工作環境,建立不同系統的社會支持網絡,使其即便在惡劣的環境中,還是可維持某種程度的快樂幸福感。如此「幸福台灣」的理想目標才有可能真正達成。【陳嘉鳳為政治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周才忠為其研究助理】


資料來源:
陳嘉鳳、周才忠 (2011) 海峽兩岸建構幸福社會的契機及挑戰:社區心理學家的觀點。第七屆華人心理學家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
陳嘉鳳 (2010) 以實證為基礎之心理健康政策初探。教育部「大專校院研究人才延攬方案」。
陳嘉鳳等 (2010) 以民眾需求為基礎的全國25縣市政府心理衛生行政工作之規劃(2/2)。行政院衛生署委託科技研究計畫。
行政院主計處 (2011) 國民所得統計常用資料。
經濟部全球台商服務網 (2011) 主要國家經濟指標。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2007-2009) 台灣社會意向調查。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1995,2000,2004-2005) 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
吳永佳 (2009) 樂觀「牛」轉乾坤!。《30雜誌53
Helliwell & Putnam (2005) The social context of well-being. in The science of well-being, pp.437
Frank (2005) Does money buy happiness? in The science of well-being, pp.462.
Layard, Mayraz & Nickell (2010) Does relative in come matter? Are the critics right? in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ell-being, pp.141-142.
Inglehart (2010) Faith and freedom: Traditional and modern ways to happiness, in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ell-being, pp.365.
Inglehart, Foa, Peterson & Welzel (2008) Development, freedom, and rising happiness: A global perspective (1981-2007) in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3(4), pp. 264-28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