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3日 星期日

《期刊》:台灣民眾主觀快樂幸福感之樣貌與未來之發展方向

 

作者:陳嘉鳳、周才忠

        本文透過歷年國內外多個調查研究的結果,呈現台灣民眾主觀快樂幸福感與社會支持網絡的概況、趨勢、縣市分析及其與經濟的關聯性。並嘗試理解生活中的八大層面對於民眾快樂幸福感的預測模式。同時探討民眾面對困境時的因應方式和求助行為。最後,參照國際組織或重要國家的幸福政策、指標或社區方案,從心理學的角度,提出有效提昇民眾主觀快樂幸福感的政策導向與實務作法,以期真正實踐「幸福台灣」的政治口號。


        本文呈現:(1)陳嘉鳳等(2010)在2008年10月至2009年1月間進行台灣25縣市近兩萬民眾的主觀快樂調查發現,51.5%的人自評是快樂的。中研院兩項調查結果也顯示,台灣近年自評整體生活快樂的民眾皆佔人口中的大多數。(2)台灣的離島與東部民眾顯著比北部、中部與南部地區的民眾要來得快樂。各縣市的個人可支配所得的最高與最低數值相差近一倍之多,但其卻沒有反應在民眾快樂程度的增加上。每月收入多寡較影響到中低薪資者的快樂程度,但對月薪超過七萬元者其邊際效益就減低了。(3)影響民眾快樂幸福感的鉅觀因素包括社會、經濟與治安層面,微觀因素包括社區、教育、家庭與個人層面,而工作層面則同時歸屬於鉅觀與微觀因素。其中,又以微觀因素對民眾的快樂幸福感有較高的預測力。(4)台灣近十年的人均GDP增幅超過兩成,民眾生活滿意度卻呈小降。(5)台灣三成左右的人在生活上遇到困難或為事煩心時,其無法或不容易找到任何人幫忙、傾聽、聊一聊等。台灣民眾遇到心理困擾、壓力或問題時,最會採取「找人聊天」方式去抒解或因應,而最常求助的對象除了「朋友家人」之外,就是職場上的同事和同學。「網友」是使用網路的受試民眾很多人會求助的新興對象。民眾找朋友或家人的可能性大概是去找專業機構的15倍。(6)自覺快樂的人有顯著較高的比率會用積極面對、找人聊天、運動、旅遊散心、聽音樂、外出散步、彈奏樂器、爬山踏青、整理家務、跳舞、做瑜珈、禪修、種植園藝、閱讀書報、唱歌、信仰宗教等方式來紓壓。自覺不快樂的人則顯著較高的比例會採取吃東西、睡覺、工作、不理會、服用藥物、飲酒、抽煙、打電動、看電視、求神問卜、哭泣、聽天由命、獨處、上網、隱忍壓抑等方式來抒解壓力。(7)青壯年(25-44歲)是工作世界裡最重要的主力,但卻是快樂程度最低者。退休者的快樂程度反而是最高的。

       文末,作者提出衡量台灣民眾主觀快樂幸福感的三個具體方向,以及有關民眾心理教育訓練、建構社會支持網絡和改善工作環境的未來幸福政策發展之建議。並從國外幸福政策與服務的實例,建議台灣中央政府部門、縣市政府及社區層面的做法思考。










1 則留言:

  1. 很高興有相關的幸福,或是主觀幸福感的相關研究。剛好要寫相關的報告,這個網誌的資訊非常實用!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