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1日 星期日

社會福祉=快樂幸福?



作者:周才忠 (日期:2012/3/12)

        行政院主計處在去年首度進行社會福祉相關指標分析並和OECD國家比較,但是否意謂就與「快樂幸福」劃上等號,這是值得進一步來探討的。

      『追求快樂幸福』是很多民眾活著的目的(陳嘉鳳、周才忠,2012),但不只是消極的衣食溫飽、沒生病、不憂鬱或未尋短而已,可能還牽涉到生活中不同外在環境與個人有關之各個層面的適配程度。因此,唯有深入瞭解民眾快樂幸福的真正意涵及樣貌,才有科學基礎判斷政府的政策推動目標是否有效達成。



         去年七月,行政院主計處(2011a)在最新出版的《2010年社會指標統計年報》中,以專題探討「人類發展指數」(UNDP)、「美好生活指數」(OECD)、「走出GDP」(EC)、及簡介澳、法、英等國的發展現況。另外,並在人口、家庭、健康、教育與研究、就業、所得與支出、環境、社會安全八大主要領域,從中選擇出31個客觀指標,並與OECD的34個先進國家比較,以呈現我國近十年來社會福祉或進步的情形。然而,所謂「社會福祉」是不是能夠與「快樂幸福」劃上等號,這是值得進一步來探討的。

         依據主計處此次針對2009年(或前後年)我國社會福祉與OECD國家比較的排序結果(詳見下表所示),台灣在31項指標中有9項指標(老年人口比率、老年人口依賴比、PISA數學領域頂尖水準學生比率、25~64歲人口具高等教育程度比率、研發經費占GDP比率、失業率、貧窮率、貧窮缺口、廢紙回收率)水準值表現屬前30%(強)國家組。另外,有15項指標(人口平均年增率、總生育率、粗離婚率、女性生育第一胎平均年齡、3~5歲幼兒學前教育入學率、零歲平均餘命、嬰兒死亡率、自殺標準死亡率、成人男性吸菸率、25~64歲男女性高等教育程度相對薪資、15~64歲就業率、平均工時、平均每人CO2排放量、公部門社會支出占GDP比重)則位於後30%(弱)國家組。其中「健康」面向的所有指標都落於後30%的排名。


2009年(或前後年)我國社會福祉與OECD國家排序比較表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 (2011a)


         由以上各項指標的國際評比結果,可以瞭解到目前常被提到的老人相關問題(老年人口的增加或扶養)和別的國家相較之下,政府是不是要將其放在最優先需要去解決的項目,或有討論的空間。在健康面向方面,主計處選擇的指標並不完全具有身心健康的代表性,例如其中就缺少主觀自評(如自覺健康狀況)的部份(OECD, 2011)。在就業面向方面,未針對不同年齡及學歷的就業率或失業率來做分析比較,更欠缺長期失業率的指標分析,但從現有的評估資料來看,這些可都是攸關民眾的主觀幸福感的重要因素,OECD也特別關注青年失業(15~24歲)議題的全球發展(OECD, 2012;Martin, 2011)。雖然在「教育與研究」及「所得與分配」面向,台灣相較OECD國家,其整體表現較佳。另,主計處將「平均工時」指標納入就業面向,而忽略工作職場需要關注的議題,例如超時工作、全職婦女、從事休閒活動、身心健康促進等,這些都可用客觀數據來加以評估的,而OECD(2011)也將其編進『美好生活指數』的「工作和生活平衡」面向。另外,OECD在「個人安全」面向中,以「故意殺人發生率」與「人身受害比率」為代表指標,而主計處的指標分析結果中只包括「公共安全」與「社會安全」兩項。

          整體來看,主計處好不容易首次進行了社會福祉指標的歷年分析及與OECD國家比較,但卻未將攸關民眾主觀幸福感的客觀指標納入探討項目,這是美中不足的事。另外,從主計處挑選其認定代表我國社會福祉或進步狀況的這些指標類別,或最後做選擇性分析的重點方向,我們可以瞭解到可能與普羅大眾所認為的「快樂幸福」指標是有相當大的出入。近幾年來,與其他國家相較,台灣或許在「教育與研究」或「所得與分配」方面有較好的狀況,這些仍多數屬於「政府治理」的相關項目,無論表現再怎麼好,都只是一堆"冰冷"的數據,而且這是政府份內本來就應該做到的事情,並不能與多數民眾實際所關心或在意的生活感受相提並論。

           政府常常覺得已經做了很多事情,為什麼民眾還是不滿意?每到選舉敏感時刻,這種「執政者感覺執政成績很好,但民眾不覺得自己比以前更幸福」矛盾現象尤為強烈。雖然民眾的滿意度是相當主觀的,要去操控確實有其難度,但是政府如果能夠隨時掌握民眾的快樂或不快樂的感受實況,並進一步探討相關因素或監控其發展趨勢,然後再依據這些分析結果與公共政策產生緊密的連結,或規劃介入服務,或許有可能改變民眾的一些主觀感受。台灣主計單位過去除了努力扮演好政府施政的化妝師外,很少有系統性地累積相關正向的客觀指標,也尚未實際進行民眾主觀快樂幸福感的質化或量化調查工作。如今卻要在短短的數月之內,急欲擬定出『國民幸福指數』,恐難周全思慮。假設真正要達到此不可能的任務,定要擴大「公民參與」的幅度才行,不能只由施政單位自己主觀決定指標的內容,應有充分的科學實證基礎來確認指標的恰當性。




          到底什麼是「快樂幸福」的真正意涵呢?其實,『追求快樂幸福』是很多民眾活著的目的(陳嘉鳳、周才忠,2012)。但人們要快樂幸福的活著,不只是衣食溫飽、沒生病、不憂鬱或未尋短而已,可能還牽涉到在日常生活中能維持平衡的正向情緒(如愉悅、滿足、活力、熱情),以及積極面對壓力參與社群活動良好人際網絡發揮自我潛能獲得成就價值感工作與生活平衡服務人群或貢獻社會等(周才忠編,2010a;周才忠編,2010b;Chamberlin, 2011)。這樣的美好生活願景,並不是憑空或廉價得來的,除了民眾自己的努力之外,外在環境與個人生活有較直接關聯的層面(如家庭關係或社區聯繫)是否理想,也是足以支撐其美好生活的重要關鍵。

          台灣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政府的主要施政目標都放在追求國家經濟的成長,或聚焦在自殺、災難創傷、物質濫用、犯罪偵防、家暴性侵等問題解決上(陳嘉鳳,2010;周才忠、陳嘉鳳,2010;陳嘉鳳、周才忠,2011),而不是致力提昇絕大多數國民的快樂幸福感、生活滿意度或心盛(flourishing)(Keyes, 2007)。如今,"快樂"、"幸福"竟成為國家領導人、中央或縣市政府官員、政治人物、專家學者等最流行的語彙,但多為空泛的政治口號、樣板文宣、穿鑿附會或凡事皆要沾點邊。「這些年來,台灣民眾究竟覺得自己過得如何?」這個簡單問題,卻甚少人有心想去或敢去一窺全貌的。

           未來,台灣人可望擁有追求快樂幸福人生的主導權嗎?從本文看來,除非發動一場「快樂幸福」(happiness or well-being or subjective well-being or satisfaction with life)(陳嘉鳳、周才忠,2012)的政府組織變革和服務典範轉移,否則要在短時間就完全翻轉百年傳統的執政風格或專業思維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資料來源:

行政院主計處(2011a) 2010年社會指標統計年報

行政院主計處(2011b) 就業失業統計查詢系統

陳嘉鳳、周才忠(2011) 海峽兩岸建構幸福社會的契機及挑戰:社區心理學家的觀點。第七屆華人心理學家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

陳嘉鳳、周才忠(2012) 台灣民眾主觀快樂幸福感之樣貌與未來之發展方向。「兩岸三地華人社會幸福狀況的探討」研討會論文集。

周才忠(2011) 建置國民幸福指數的可行方向

陳嘉鳳(2010) 以實證為基礎之心理健康政策初探。教育部「大專校院研究人才延攬方案」。

周才忠、陳嘉鳳(2010) 防自殺不如拚快樂。中國時報「時論廣場」。

周才忠編(2010a)幸福政策。維基百科。

周才忠編(2010b) 心盛。維基百科。

OECD (2011). How’s Life? Measuring Well-being. OECD Publishing.

OECD (2012). OECD Yearbook 2012: Better Policies for Better Lives. OECD Publishing.

Martin, J. P. (2011).Unfinished business: Investing in youth employment. OECD Observer, 286, 7-8.

Chamberlin, J. (2011). Flourish 2051. Monitor on Psychology, 42, 56.

Keyes, C. L. M. (2007). Promoting and protecting mental health as flourishing: A complementary strategy for improving national mental health. American Psychologist, 62, 95-10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