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4日 星期一

英國建構幸福社會的進展

 

作者:周才忠 (日期:2011/11/14)

        英國首相卡麥隆(David Cameron)尚在擔任保守黨黨魁時曾受邀TED演講,即強調「新時代政府」治理價值乃在於賦權、全民快樂幸福等,他咸信一個國家進步的象徵,不僅在追求經濟的成長,亦應考量其他多元議題,例如家庭關係、友誼、社區、價值、環境、工作成就、幸福等面向。去年五月,卡麥隆以聯合政府(保守與自由民主兩黨共同籌組)方式組閣入主唐寧街10號,十一月底就立刻公開宣示將編列200萬英磅(將近新台幣一億元)經費,責成國家統計局(ONS)規劃大規模測量的民眾主觀幸福感,以供建置「國家幸福指數」的實證依據,做為未來聯盟政府擬定相關公共政策的優先參考。





 英國國家統計局特製YouTube短片,以說明為何要測量全國幸福概況的理由

       國家統計局首先在官方網站中設置了「幸福知識庫」(Well-being knowledge bank),其彙集相關政府出版品、研究報告、指標數據、分析向度、新聞事件、特殊議題、相關連結等完整資料。另外也善用各種便利可及的網路討論互動平台(如Twitter, Blog, YouTube),加強宣傳並廣泛蒐集民眾對於幸福感相關資訊或個人看法。接續則邀集專家學者和結合一些單位、組織或學校等在各地(含北愛爾蘭)辦理不同民眾對象的焦點團體、工作坊等。這樣「由下而上」徵詢廣大民意的方式,彰顯不愧為一個高度民主化、成熟自信的國家,才能如此完全政策透明及資訊公開的政府,願意加大公民參與政策擬定的機會,以使人民有權去掌握自己人生的快樂幸福與未來。



英國國家統計局利用YouTube公佈各界對「國家幸福指數」相關討論的初步結果

       今年四月中旬,第一階段的工作結束,全英各地辦理超過100場各類相關討論會,總計有3萬4千位英國民眾透過討論會或線上論壇等方式提出對測量幸福感與國家幸福政策方向等建議看法,國家統計局即刻彙整這些初步結果(如上方YouTube短片)並對外公佈「國家幸福指數」(National Well-being Indicators)可能含蓋的十大指標面向(如下圖表所示),包括以個人為首的主觀幸福感、關係(朋友、家人與社群)、身心健康、工作和休閒、居住環境、個人收入和財富、教育和終身學習,以及脈絡領域的政府治理、社會經濟、自然環境和氣候變遷等。而且此幸福指標體系發展主軸的核心價值乃在於「公平」與「永續」。


       英國主政者清楚知道,單靠國內生產毛額(GDP)數據或空泛政治口號是無法瞭解民眾整體生活滿意度概況,故需採用較寬廣的全面衡量方式,例如綜合家戶調查、社會指標系統等。因此除質化方式外,國家統計局在四月展開第二階段的任務,其首度透過20萬戶綜合家戶調查(Integrated Household Survey)以四個題項來衡量民眾的幸福感(最近生活整體滿意程度)概況,此項量化分析結果預定在明年7月完成並對外公開。最近,ONS又將展開新一波有關建構「國家幸福指數」的諮詢作,預定進行至明年元月底止,以公開徵求各方對其關鍵議題及重點指標的修正看法或建議。

      依據國家統計局井然有序的四年時程規劃,至今獲得的主客觀的調查及指標結果,預計在未來幾個月內還要參考歐盟執行委員會「環境與社會指標」與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美好生活指數」等測量幸福和永續的國際指標架構,做一些整合的工作。明年二、三月份,歐盟統計系統委員會(ESRC)預計將召開有關國家幸福議題的研討會議。相信在2013年,英國可以順利完成「國家幸福指數」的艱難任務,並且研擬出相關具體的公共政策。

       目前,英國政府儼然啟動令人矚目的"幸福革命"!中央各部會陸續設立了幸福政策專責單位,尤其財政部最新出版的「綠書」(Green Book)─《中央政府評價與評估作業的指導手冊》,首度將"測量主觀幸福感"的方法列入建議各政府部門在瞭解社會影響(如生活滿意度)時可以採用的政策評估工具之一,未來也會持續改良此技術並更新相關資訊。除此之外,一些地方政府也積極和青年基金會合作發展在地幸福實驗計畫,以社區賦權為基礎,並強調社會資本、地方歸屬感、抗逆力(resilience)等重要概念。

         英國長期研究幸福指標及政策而享譽全球的獨立智庫《新經濟基金會》非常肯定卡麥隆內閣這次建置「國家幸福指數」的計劃,但提醒政府必須落實與相關公共政策緊密結合(中央及地方層級),並勇於進行改革,方能真正發揮提昇民眾幸福感的果效。著有《快樂經濟學》並曾任首相顧問的英國經濟學家萊亞德(Richard Layard)撰文指出,英國正進行一項重要文化變革,開始意識到--政府的角色功能不是為人民創造財富,而是提昇其快樂幸福感。另外,美國正向心理學創始人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教授應邀在倫敦演講時指出,卡麥隆政府不應只聚焦在短暫的快樂情緒(微笑或好心情),而是如何設法使人們有能力去提昇其「心盛」(flourishing)程度,例如社會正義、生活有意義和目的等。

        今年以來,倫敦與其他城市相繼發生動亂事件,為社會帶來相當震撼與不安。「占領倫敦」抗議事件又正在延燒之中。這些凸顯英國社會背後仍隱含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例如經濟不平等、貧富差距青年長期失業等,尤其不少年輕人更因此受到社會排除及喪失未來希望感。隨著彙集英國全民心力的「國家幸福指數」逐漸完成,其幸福社會願景浮現之際,而各級政府的相關嚴峻考驗正要開始,這也是政治人物需要及早修習的重要課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